|
注意:"牙簽弩"流入廣州中小學周邊玩具店——簽簽入肉成"兇器"一枚可發射牙簽或鋼針的小小十字弩,竟能射穿厚紙板、射爆啤酒瓶?近日,一種俗稱“牙簽弩”的高危玩具風行中小學校園,教師、家長紛紛表示“傷不起”。羊城晚報記者調查發現,“牙簽弩”近期已現身廣州,部分中小學附近商家已開始公開售賣,也有不少學生購買。 對此,廣東省玩具協會相關負責人認為,“牙簽弩”屬于彈弓類,并不屬于玩具國標管理范疇。有律師表示,“牙簽弩”若未取得生產許可證,在發生傷亡事故的情況下,其生產廠家必須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甚至刑事責任,而涉事學校與加害人家長也須承擔部分民事賠償責任。 網店下架,微信在售 18日,羊城晚報記者在某購物網站輸入“牙簽弩”,頁面顯示大量相關信息。據記者觀察,其價格多在10元到200元之間,便宜的可發射牙簽,貴的則可發射鋼針或鋼珠。據一位賣家介紹,根據彈片多少,射程可分為3米、5米、8米、10米等檔次。 另一位賣家在其微信朋友圈中發布的小視頻顯示,一枚“三彈片加強版牙簽弩”,在遠離20米左右的情況下,用疑似鋼針或鋼珠射爆了一支啤酒瓶。該賣家表示,其產品分為“標準版”與“加強版”,都可“箭珠兩用”。 然而19日上午,記者再次在上述購物網站輸入“牙簽弩”,其頁面已無任何信息。有賣家表示,其產品已下架,將繼續在微信上銷售。至于下架理由,該賣家則拒絕透露。 “牙簽弩”在線下是否還出售?記者調查發現,這一高危玩具不僅在線下售賣,而且還在校園出現。 市場沒有,校園旁有 19日下午,記者來到廣州越秀區一德路附近的玩具市場,并未發現有“牙簽弩”在售。一位店主告訴記者:“昨天還有朋友提醒我不要賣這種東西,很危險。”另一位商家則透露,“牙簽弩”的生產廠家可能在佛山。記者聯系到佛山順德區的一位商家,他承認生產“牙簽弩”,但并不在線下銷售,所有交易都通過互聯網進行。 記者又來到廣州市越秀區某小學,該校一名一年級女生告訴記者,的確有同學玩“牙簽弩”,有的同學還會曬在QQ空間。該校一位保安透露,學校不允許學生帶任何玩具回校,否則將予以沒收。 該校附近有三家并排的玩具店,其中有兩家店主都表示沒有“牙簽弩”,只有較大型的塑料弓箭玩具。在第三家玩具店,記者終于找到了標價15元的“牙簽弩”。據該店店主介紹,“牙簽弩”興起不過一兩周,他們也是上周才開始進貨,顧客大多為旁邊小學的小學生。 至于銷量,該店主估計日均售出五六盒,“算是賣得挺好啦!”他還透露,另外兩家玩具店其實也賣“牙簽弩”,而且比自家賣得更早、更好,“他們肯定是賣完了,才說沒有。”該店主還熱情地教記者怎么玩“牙簽弩”,并提醒記者不要向人射擊。 記者購買了兩套“牙簽弩”,每套包括一枚長約七八厘米的金屬弩,外加一包普通竹牙簽。據包裝盒上介紹,其中的金屬弩材質為“電鍍鋅合金”,生產廠商為義烏市某企業,并標明“適玩年齡范圍5歲以上”,同時還附有“請勿對人或動物射擊”的警告。 了解玩法以后,記者嘗試射擊兩層厚的報紙,隨著一聲清脆的響聲,牙簽穿紙而出。隨后記者增加難度,對著一張硬紙片射擊,結果同樣穿透。最后,記者對著一個厚約1厘米的紙箱試驗,連發10“箭”,每次都“箭”透紙背。也有媒體記者使用不銹鋼材質“牙簽弩”試驗,可以輕松射入豬肉而且鋼針射入豬肉的部分起碼有3-4厘米。不少網友紛紛表示,這哪里是玩具,擺明了就是兇器。 記者隨后致電廣東省玩具協會。一位林姓負責人表示,牙簽弩屬于彈弓類,并不屬于玩具國標管理范疇。該負責人還認為,要界定“牙簽弩”的真實性質,還需要追溯到“牙簽弩”的生產廠商,才能準確判定。 “牙簽弩”如此危險,知情的家長、教師紛紛表示“傷不起”,并在朋友圈、微信群里轉發相互周知。廣州市某小學曹老師告訴記者,她在朋友圈里得知這一消息后,馬上在自己班級的家長群里轉發,并告誡自己的小孩不要玩。“希望有關部門制約制造、營銷和販賣 牙簽弩 的商人,不能讓他們再賣給孩子們。” 廣州市天河區新蕾學校副校長周清彪表示,該校尚未發現“牙簽弩”。他告訴記者,直到18日晚在工作群里看到關于“牙簽弩”的消息,才留意到這種玩具,在此之前并不知情。他透露,該校目前已經提醒老師們留意,避免“牙簽弩”流入學校。 如因在校玩“牙簽弩”發生事故——責任誰來負? “牙簽弩”殺傷力如此巨大,一旦流入校園,其潛在危害可想而知。如果在校園發生事故,誰應擔負主要法律責任? 對此,廣東一粵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陳世幸告訴記者,“牙簽弩”若未取得生產許可證,在發生傷人事故的情況下,其生產廠家必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,造成重傷或者死亡的,必須承擔刑事責任。對于發生在中、小學校的“牙簽弩”傷人事故,學校和加害人家長由于教育和監管不到位,均應該承擔部分民事賠償責任,但無需承擔刑事責任。 也有律師表示,盡管我國目前針對管制刀具、槍支等管理有較嚴格的措施和法律法規,但針對于“牙簽弩”等具有殺傷力的“玩具武器”卻沒有明確的監管措施和標準,相關現有管理措施和法律法規等顯得滯后。有關專家也表示,相關管理部門也應理清權責,建立針對校園及周邊安全的線上線下聯合工作機制,織密校園安全網絡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