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基礎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高等教育選拔人才
基礎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公民能夠具有最低限度的知識和能力,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獲得幸福,并成為一個有益的公民和生產者,對所屬的社會發展貢獻力量。基礎教育的內涵是動態變化的,隨著時代的發展,其內涵和外延都在變化,在農業經濟時代,會說話或能表達加上“有力氣”基本上就達到了那個時代的生存要求;到了工業經濟時代,有力氣可以生存,沒有技術技能就難以發展;現在到了知識經濟時代,必須要有知識,更需要有駕馭知識的能力,否則就難以發展,難以實現自身價值。 基礎教育的價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:第一,基礎教育的基本目標在于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,它的對象和著眼點是全部適齡國民,而不是一部分人,更不是面向少數人的精英教育;第二,基礎教育是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奠定基礎,它強調的是基本素質的培養,而不是專業或某些專門人才的培養。因此,基礎教育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,教育教學觀念與思想,教學方法以及評估等,都必須服從這樣一個基本的價值目標。 基礎教育的對象是全體人民,要體現基礎教育中受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。因而,政府要創造條件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。讓所有適齡兒童能夠平等的接受基礎教育,使每個家庭都具有基本的選擇權利。而且,這種權利不能是依靠個人的行為或其他資源,通過“交換”而獲得,它必須是通過政府的行為來實現的。這種權利的實現是保證每一個人在社會中發揮其積極性的重要前提。相反,如果人們得不到這種應有的權利,必然影響社會的公平。 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關鍵部分,沒有良好的基礎教育,不可能有優秀的高等教育。但如果我們的基礎教育變成了升學教育,那就是對國家不負責任,也是對每一個受教育者不負責任。根據目前我國的國情,高等教育很快就進入普及階段,大學的寬進基本實現,但從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來說,高素質的普通勞動者永遠是大多數。如果再把基礎教育定位在“選拔”大學新生的目標上,必然會對我國社會和經濟今后的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。 我國大陸的基礎教育,是指幼兒、小學、初中階段的學校教育,狹義上是指九年義務教育,廣義上還應該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會生活知識教育等。有人也把高中階段的教育歸入基礎教育范疇,但目前國家還沒有普及這一階段的教育,所以,高中階段的教育還不是基礎教育。 廣義的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,學校教育是有組織的學習活動。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,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。基礎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處于基礎性、先導性地位,必須把握好定位,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,從多方面采取措施,努力把我國基礎教育越辦越好。 教育是黨之大計,是國之大計。基礎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業,需要學校、家庭、社會密切配合。學校要擔負主體責任,對學生負責,對學生家庭負責。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,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,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。學校要旗幟鮮明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、品德教育,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,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。學校要與家庭、社會密切配合,營造良好的社會育人環境,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和熏陶也是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。家長要尊重學校教育安排,尊敬老師創造發揮,配合學校搞好孩子的學習教育,同時要培育良好家風,給孩子以示范引導。社會各單位特別是宣傳、文化、科技、體育機構要積極為學生了解社會、參與實踐、鍛煉提高提供條件。 |